School of Marxism, Yanbian University
立德树人守初心 铸魂育人担使命
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新时代延边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延边地区思政课改革创新。7月11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师范楼1102会议室举办“新时代延边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

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洪国在讲话中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引领作用,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思政课建设新格局。”

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围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延吉市第一高级中学政治教研组组长董庆军从教学实践角度,分享了该校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创新探索。“我们计划通过建立‘高校指导+中学实践'的协同机制,将大学思政课的学术深度与中学教学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邀请高校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既保证了理论高度,又兼顾了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延吉市第四中学道法教研室主任冯鑫重点探讨了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的学段壁垒问题:“作为初中教师,我们深感对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系统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只专注于本学段的教材内容,对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高中阶段需要哪些知识储备都不够清楚,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有效性。”针对这一问题,她建议州内大中小学应建立常态化的联合备课机制,定期举办跨学段教学研讨会,让各学段教师互相了解教学内容和目标。

延吉市北山小学大队部干事辛雪晨着重分享了该校在实践育人方面的特色做法:“我校积极探索红色基因培育的有效路径,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依托校内党史馆、英雄墙等红色教育资源,我们精心设计了‘百位英雄千人讲’等系列主题活动,以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生动形式,让红色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教学(思政)方向负责人邵希芸在研讨会上深入剖析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她指出当前存在三大核心问题:一是教材内容部分重复,导致教学效果递减;二是跨学段协作机制不畅,行政壁垒亟待突破;三是教师参与激励机制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她建议:建立科学的课程内容衔接体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完善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将跨学段教研成果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她表示:“延边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这为我们开展特色思政课教育提供了独特优势。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资源转化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

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刚作总结发言:“通过本次研讨会的深入交流,我们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了更清晰的工作思路。接下来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展开合作:一是建立跨学段集体备课机制,促进教学内容衔接;二是开展联合科研,破解一体化建设难题;三是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打造特色育人项目。”他表示:“作为区域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我院将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大中小学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务实合作,我们一定能够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体系,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延吉市第一高级中学、延吉市第四中学、延吉市北山小学等学校的思政课教师代表出席会议。

撰稿:李茉妍 一审:魏祎 二审:李茉妍 三审:王洪国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洪国讲话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刚作总结发言

延吉市第一高级中学政治教研组组长董庆军发言

延吉市第四中学道法教研室主任冯鑫发言

延吉市北山小学大队部干事辛雪晨发言

学院学科教学(思政)方向负责人邵希芸发言

会议现场



摄像:蔡光哲